2017与我的数字生活

2017.12.17 00:00

已经是2017年最后的一个月了,眼看这一个对我来说不算寻常的一年即将过去,是时候来一波总结了。2017年对于我而言是对互联网有进一步理解的一年,也是我逐渐依赖一些网络服务的一年,所以就先谈谈我的数字生活吧。本文的题目是对少数派去年底的2016与我的数字生活活动的模仿,正是看了那次征文的入围作品,我才第一次系统地考虑我对于数码产品和各类软件的使用,以及它们对于我效率地提升。经过一年来不断地摸索,我也算是初步地养成了个人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的确对我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对一年来的探索做一下总结,希望来年能够更进一步,这个总结也可以让将来自己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弯路。我主要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收集保存内容的输出三个方面记录以下自己的观点和工具的使用情况

信息的获取

互联网是个信息爆炸的地方,每一天都有巨量的信息产生然后迅速的消失在茫茫的信息流中。各种明星八卦,社会新闻充斥这我们的时间线,然而不客气的讲,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垃圾,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如何从这些垃圾中迅速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2017年一年时间,我不停地沉溺在互联网的信息中难以自拔,最终获得了几点教训:

明确自己的地需求:99%的新闻都是无用的

曾经我是一个看到任何文字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读一下的人,但互联网上的文字实在太多了,沉溺其中只是浪费时间,而且大多数的信息毫无价值,尤其是新闻,一开始我也觉得应该时刻关注社会,了解新闻,用过网易新闻,腾讯新闻这样的客户端,后来今日头条靠着它强大的推荐算法异军突起,以至于后来所有客户端都在学它,就连微信也推出了一个“朋友圈版的今日头条”——看一看。我一度在这些客户端浪费大量时间,后来猛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花费太多时间在一些无用的新闻上。尤其是娱乐圈的新闻,几乎全部是炒作,除了满足以下内心的八卦欲不会有任何好处,何况我实在有些反感“流量明星”们强行刷存在感的炒作,对于明星,我只想关注他们的作品,不想关心太多他们的私生活,然而活跃在互联网上的明星们多是没什么作品的,所以我干脆刻意地避开娱乐圈的消息。但这并不会让我太过脱节,毕竟只要上网,我没法对于今天微博微博热议的话题一无所知。但即使一无所知,又能怎样呢?
同理,大多数的社会新闻也没啥卵用,这周的微博热门,一半以上下周就会被网友们忘记,我至今也不知道北电性侵事件,杨永信事件最终都得到了怎样的解决,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也没有一件是善始善终的了。至于政治新闻?都是官方话语,没有太多需要可以关注的,而且重要的东西我党的宣传部门一定会想办法传到我脑子里的,不用担心。
那么我应该关注什么呢?还是说我压根就不用去搭理这件事,反正大多数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经过我的尝试,发现刻意地维护以下自己的信息接受渠道,还是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我的主要信息源是以下几个:

即刻、RSS:主动获取感兴趣的信息

获取新闻主要来自社交网络,不过很大程度上是被动获取,一有什么热议话题就会出现在微博知乎的时间线上。而有些自己感兴趣的需要主动获取,主要通过即刻关注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内容,用Inoreader订阅一些网站,用Newsfold在手机端阅读。感觉即刻某种意义上也算是RSS的变种,两者有些功能重叠,但是即刻如今已经社区化,娱乐化了,评论区里各种玩梗似乎成了主流,Inoreader是个更纯粹的RSS客户端,两者互为补充吧。
应用推荐

个人长期关注的几个网站

微博、知乎 vs Twitter、Facebook:不同的价值观

我一年中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卸载微博然后又装上。卸载是因为微博实在是戾气太重,明星脑残粉,中医粉中医黑,反转派挺转派等等,只要是个新闻就能在评论里看到撕逼站队,极少能看到好好说话不骂街的。好死不死,微博官方还特么各种删帖,控制言论。但是,不得不说,微博是目前中文互联网里为数不多的可以对一个社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声音,相比起知乎,这里的人口基数更大,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了解到什么样的观点才是社会社会的主流。但主流未必就是正确,微博上的民意基本都是情绪的宣泄,极少理性的思考。所以我还需要知乎的存在,尽管如今“理客中”已经沦为贬义词了,但是知乎上还是可以更多的看到一些有益的思考的,当然这样的思考如今随着知乎用户增加和商业化变现已经越来越少。但我还是感谢知乎,在近几年翻看知乎用户对于社会事件的讨论和撕逼中,我一点点的树立起了个人基本的的三观,我不知道如今知乎正在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但我是在看着答主间实名反对,一个个高票答案被打脸的过程中树立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在知乎我才认识到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哪些只是毫无意义的情绪煽动。出于同样的原因,如今的知乎已经很难吸引我了,随着知乎建立起我的判断能力,大多数的知乎讨论在我看来都是一种重复了,如今我已经越来越少的打开知乎了。
无论是知乎还是微博,我们都会陷入一个陷阱,我们会主动关注自己喜欢的大V和用户,因为我们赞同他的观点,喜欢他的态度,或是对他的专业领域感兴趣,同时凡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都会被我们屏蔽掉。久而久之,我们的时间线上就会充满了同样价值观的讨论,只有我们自己喜欢的新闻内容。最后我们会慢慢地画地为牢,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自己的观点态度就是天经地义,当看到与我们不同的选择时,就会把对方归为异端,排斥并且拼命地诋毁,而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去好好了解对方的观点。网络上的骂战,多半是这个原因吧。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父辈们顽固守旧,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到我们这一代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停留在自己狭小的世界不去看看新世界。讽刺的是,我们有了更好的教育,互联网让我们见识更大的世界,但是我们依然选择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无视自己不愿看到的世界,这样的无视一半出于傲慢,一般出于懒惰。所以我在上网时,不时地刻意提醒自己,试着去了解不同的观点,接触新的领域,因为我觉得只有如此才能有真的成长,刻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更快学到新知识,同样,了解不同的价值观点,才能更快有心智上的成长。
本着了解不同价值观的心态,我开始试着使用Twitter和Facebook这两个国外的社交媒体,首先是Facebook,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因为他是由熟人社交发展而来,没有好友的我自然也很难在上面获得什么信息,何况对岸的网民素质还特么不如这边,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留在上面了。如今我手机上留着Facebook的目的很大程度是猎奇,不时看看台独港独们的状态,从而感慨一下素质差的网民不止微博知乎有,“民主”社会也有的是。我还是比较喜欢Twitter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比起Facebook来Twitter的客户端好用太多,而且Twitter在各方面都开放的多。在Twitter上关注的东西不少,但很少真正获得什么,中文圈子里两类,一类是朋友圈式的晒生活以及吐槽,我上Twitter是接受信息不是用来交友,因此只关注了几个有意思的,想要通过他们的Timeline来更快了解twitter;另一类中文内容就是墙内看不到的新闻啦,夹杂在一堆反共言论里的新闻有些是有价值的。不过我想借Twitter上看到的一句话吐槽一下,有了墙的隔离,墙外面这些黑中国黑中共的“异见者”“民主斗士”们水平越来越差了,待在自己圈子里自嗨,除了喊喊土共药丸以外也没见他们干过啥,而且基本丧失讨论问题的能力了,看起来有种不会说人话的感觉。Twitter的英文内容还是很多有用的东西,最起码能锻炼以下自己的英语嘛。目前主要用来了解国外互联网的新闻。
应用推荐

播客:利用碎片时间

忘记是怎么发现播客这个新世界的了,大概是从喜马拉雅开始的?反正后来就习惯了在往返于食堂,宿舍和实验室的路上戴着耳机听播客。最初是打算多听一些英文播客的,也在网上看了不少推荐,感觉英文播客世界的优质内容还是很多的。但是,无奈自己的英文听力水平太差,想要听懂必须全神贯注才行,即使0.8倍速播放都觉得吃力,走在路上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精力,只好放弃了。我听播客的目的也仅仅是给自己路上的时间找点事情做,不求学到什么,拓展一下视野,了解不同的观点就已经很好了。就像播客节目太医来了的口号:理性,不反智,湿货多。推荐几个本人每期必听的播客:

  • 一天世界,个人觉得IPN旗下的节目还是水平最高的中文播客,一开始听得时候完全听不懂主持人不鳥萬如一在说些什么,感觉这人说话咋这么装逼呢。但是不得不承认,不鳥萬如一一天世界的播客和他的另一档播客灭茶苦茶中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种语言风格,记得在某一期中他还提到他是在有意识的塑造一种语言风格。虽说他聊的大多数东西我都一窍不通,苹果公司,互联网科技之类我还能懂点,但是到了一些音乐或是美学等的思考我就完全跟不上思路了。但是说也奇怪,我居然一期不落地停了下来,而且渐渐开始在听完之后有一些很不成型的思考。比如我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个人隐私等等问题。但是也仅止于此,没有过多的思考,即使如此我还是感谢不鳥萬如一的这两档播客节目给我带来的改变,虽然我还说不清楚它改变了我什么。
  • 太医来了,IPN旗下另一档节目,主要是和医疗相关的话题,初洋太医不知为啥自打我关注这个播客就一直没有在节目出现。但是很佩服田吉顺太医,个人感觉他说话很直接,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立场,最近一期谈了医保见底的事情,此前也聊过医患关系,中医等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他作为主持人思维很敏锐,对嘉宾提问题都切中要害。而且作为一个医生他很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此外他对他女儿的爱护也是让人很有好感。
  • 段子来了,喜马拉雅的一档节目,也可以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听,没啥营养,还都是网上拿来的现成的段子,但是听着挺有意思的。
  • 另外还有一档反派影评,主播波米在电影方面知识面极广,对电影的评价特别犀利,而且作为一个在国内平台发布的自媒体,还老是喜欢通过电影聊一些政治敏感的话题也是胆大。不过因为如今我根本没时间看电影所以也不太关注了。

应用推荐:我用Android手机,客户端似乎没啥好选的,PocketCasts;

信息的收集保存

印象笔记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折腾,最后还是用回了印象笔记,主要原因是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依然是我用过的软件中最好用的,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保存到印象笔记进行同步。缺点就是离线功能需要订阅高级账户,有点小贵。
前后重新整理了笔记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