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一些想法

2018.02.24 00:00

这次想要动笔源自知乎的一个讨论:不阅读和有阅读习惯的女人,其气质是否有区别?。刚好和不久前李如一在知乎的一条想法都提到了「阅读习惯」的问题。当然两者讨论的并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对于前者的讨论,知乎那个问题下两千多条答案,我只看了一些高赞的答案。这个问题当然可以引起不同的看法,其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定义「阅读」,又如何定义「气质」。读学术文献,读莎士比亚和读网络小说都能称为阅读,甚至刷微博微信也能叫做阅读,但这些「阅读」的效果恐怕大相径庭。但是无论是讨论哪种阅读,都不得不承认,大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下降,也就是出现了大量李如一所定义的「识字的文盲」。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让我想起马东的5%和95%的说法,尽管见过大众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这对于提高民众素质当然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是识字后的人中,愿意主动进行有深度的阅读人依然是少数。
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技术的进步当然是一个原因,自打微博的140字以来,网民就开始习惯了用较短的文字表达观点,之后的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虽然没有了微博的字数限制,但是阅读量最大的那些文章,文字大多都是最简单最能煽动情绪的,能不让人动脑就不让人动脑的,绝大多数还都是插入了大量图片的。而当网速不断提升,4G和WiFi的普及,使得文字迅速的被图片取代,Instagram一类的应用大火,微博热门就没有几条是纯文字的。而现在,最火的应用的大概是快手和抖音之类的短视频App,人们已经习惯快节奏的刷过大量图片和短视频,对于几百字的文字甚至十几分钟的视频都显得没有耐心。技术的进步本应是好事,但我的困惑在于,技术的进步本应该提高信息的传递的效率,图片和视频本应该承担起传递文字之外的信息的职责,但是如今的视频和图片确实大量的网民丧失了阅读乃至思考的习惯。难道人真的天生就是一种厌恶思考的动物?
自打我开始上网以来,读书的数量逐年下将,从高中读昆德拉和马尔克斯到如今只能读的进去通俗小说。万幸我这人不大适应语音和视频的交流,所以在互联网上还保留着阅读文字的习惯,但如今的阅读,仅剩下接受信息的能力,而失去了对于文字的感受力。举例来说,虽然我不懂文学,但是我在读马尔克斯和莫言时,能感受到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语言氛围,那不是思考分析得来的,而是身体本能一般的感受,如同听音乐时产生的身体感受一样,是一种说不清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的感觉。但如今我对于文字的感受力,只有在读到像我写的这种蹩脚句子时,才能感觉到明显的不对劲。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有更高级的审美和趣味,我们无法希望13亿中国人都能读红楼梦,听莫扎特看法国新浪潮电影。但是希望有力量去引导人们接受更高级的东西,让我们的初中生们喜欢《水浒传》的比例能和喜欢《斗破苍穹》的比例相提并论,希望更多网民能够看一些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而不是在资本的带动下冲向快手之类的充斥着庸俗的,仅仅满足感官刺激的内容的平台。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