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用上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后,很长一段时期时间我都是一个App控,喜欢把手机电脑装满了各类软件,然后去尝试,去比较,如果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软件就会开心地用上一段时间。然而我的时间毕竟有限,需求更有限,下载这么多软件多数都是在浪费时间,比如浏览器,PC和Android两个平台我用过的的浏览器加起来有十几个,但换来换去,最后还是一直在用Chrome和Firefox,而且后者还不常用。其他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注册的账号太多以至于手机和邮箱整天收各种无用的信息。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全是浪费,正面的影响还是有的,一是发现了一些真的很有用的东西,提高了自己学习工作以及使用手机电脑的效率。其次就是相比起普通用户,对互联网对IT有了更多了解,但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对某些软件极深的偏见,这里我想要捋一捋这些偏见的原因,也算是捋一捋我对一个软件的评价标准。
很惭愧,一开始对于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选择,我是属于人云亦云的状态,学长学姐说Office比WPS好用而且逼格高,我就改用了Office;看知乎网友们说Google比百度强百倍,我就翻墙用了Google,但那时你要问我为啥不用百度,我也说不清楚,其实在搜一些娱乐性的东西时,百度很多时候比Google好用,而且还不用翻墙。而今天我当然有了很多理由说百度不好,搜索专业内容太差劲啦,广告太多啦,医药广告害人啊,下载软件捆绑百度全家桶啊之类,但是当时我并没有体会到百度有多流氓,我觉得都挺正常的,只是因为知乎网友整天喷百度导致我觉得用百度挺low的才选择了Google。这理由很可笑,因为在广告啦,隐私啦之类的方面,Google也不是什么白莲花。
但是这个过程却教会了我,互联网服务是有优劣的,而付出一定代价去适应一个好的工具是值得的。之前我只觉得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人利用工具,但其实,工具的使用也极大的影响了人类进化。我相信现在也是如此,虽然使用工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同的工具的确会影响人,使用To-do list类的软件让我了解了任务管理和GTD,这在我之前的思维里完全是没有用的东西,但经过从下载第一个任务管理软件(好像是Any.do)和第一个日历软件(Sunrise)到如今接近两年的时间,中间经历了多次尝试,最终暂时形成了现在 Todoist+Google Calender的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方式,诚然这中间我执着于寻找最好的工具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没有使用各种工具这个过程我永远意识不到任务管理对我的效率提升有多大作用。
这个过程也让我形成了一种对于软件的「审美」,大概是Google退出Material Design质感设计之后,我意识到软件是有UI设计这一说的,而且它有自己独特一种审美标准,不仅是美观,而且也影响易用性。同样是受知乎网友的影响,我一度变成了MD原教旨主义者,这在Google不断地在自家应用里违反MD设计原则后显得有些可笑,不得不承认,MD纵然有不少有点,但缺点也同样明显。不过这一过程让我开始喜欢简洁,克制但同时又绝不简陋的软件,因此我开始更偏向于微信而非QQ,因为同样的功能微信做得更加克制。仅仅就应用本身而言,我也是更喜欢Twitter而讨厌微博,因为前者更加简洁纯粹。
再后来,接触的观点更多了,特别是不鳥萬如一的「一天世界」让我开始意识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工具,一个平台其实是可以影响一群人的思维方式的,我看到意识到GFW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面貌,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在乎它的存在,甚至为它存在而辩护的人也不在少数;我看到大家在微博上发言戾气越来越重,知乎的内容越来越水,互联网上越来越朝着「娱乐至死」发展。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互联网隐私的重要性(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开始认同微信是「商业逻辑下的GFW」。于是我也就越来越讨厌这些App。讨厌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 产品功能太差劲,比如淘宝太卡顿,知乎搜索功能实在不好用等等;
- 产品设计的问题,比如淘宝和微博的手机客户端,我实在欣赏不来;
- 产品是在过于流氓,这个就多了去了,百度,360的广告,各大视频平台的广告,百度、360、金山等众多国产厂商的「全家桶」。更不要提暗地搜集用户的信息,滥用Android系统的权限等等问题了;
- 妨碍了互联网的自由联通,GFW且不论,大多数国内平台对于自己平台和合作伙伴以外的链接都是十分压制的,最过分的是微信,简直在GFW内又建起了一个GFW;
- 平台的内容问题,比如微博的热搜和广告,朋友圈的微商和标题党。
但是,即使如此,我还不算是真的特别重视这些问题,我认同「微信是商业逻辑下的GFW」但依旧每天都在用它聊天,付款,我甚至都不会想向朋友推荐Telegram,尽管我认为那才是更好的即时通讯软件。我知道阿里的「价值观」问题,知道「阿里系」有多流氓但是我依旧在用淘宝,支付宝,高德地图等等产品。我知道大公司对于用户隐私的滥用,但我也仅仅是给Chrome装了个adguard和Ghostery,手机电脑整天登录着Google账号,Google对于我在网上的活动几乎比我本人更清楚,但是我依旧在用,我知道Firefox+DuckDuckgo是更有利于隐私保护但是我无法放弃Google给我的便利。微博,知乎等等平台我也都在用,唯一真的不再使用的恐怕只有百度和360,仔细想想主要原因不是有多流氓我宁可牺牲方便也要抵制它们,而是不用这两家任何产品都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困扰,我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有那么几个产品,我是真的打从内心抵制的,就是头条系的应用(主要是今日头条和抖音),快手,还有一个拼多多。其他的平台,尽管他们做得有种种不好,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有的如微信淘宝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优酷爱奇艺给大家带来了电影电视剧和各种综艺,虽然网剧网综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总的还是有点质量的,虽然有大量低质量的垃圾,但是平台主推的是那些制作相对精良的东西。微博知乎虽说有大量无意义的骂战,但是同时也是重大社会时间的讨论和发酵的地方。你可以感受的到,虽然这些平台也在迎合自己的用户,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引导用户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至少一部分用户,比如我,在微博和知乎可以了解不同人就同一事件发出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是说今日头条等平台就没有优质内容,但是优质内容从来不是今日头条首推的东西,他们不屑于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带给用户,他们用的是算法,唯一在乎的就是让用户更多的点击,更长时间的刷手机。算法会根据用户喜好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你永远不会刷完,而哪些内容90%以上是标题党和各种从其他平台拼凑而成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会让你对任何信息拥有足够了解,你得到只有煽动情绪的内容而已。
快手和抖音的在我眼里就是升级版的头条,它们的设计简直天才,整个界面没有任何其他干扰,满屏幕只有永无止境的短视频,而这些视频足够短,你都不用费任何脑子,看了,笑了,刷下一个。互联网上大家先是逛博客和论坛,可以就一个问题讨论几千字,后来微博诞生了,于是大家习惯了140个字限制,慢慢丧失了读长内容的能力,现在,有些人140字都未必有耐心看完了,甚至已经不会去看文字的东西,刷的都是图片和视频,而且都是十分钟以下的视频。但是好在微博上还有文字内容,还有不少人在认真思考和表达。快手和抖音这些产品,从设计上就是让用户放弃任何可能的深度思考日渐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白痴,而这些平台的用户本来就是没什么思考习惯的那群人,尤其是快手,平台不去引导这些人的风气,反而为了点击率去推动大量的低质量内容,看看整改之前的快手都弄出来一些什么玩意儿?
说了这么多似乎也没有说清楚的我的「原则」何在?讨厌快手抖音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媚俗和低级趣味,我们没有资格去剥夺广大乡村里网民们的娱乐需求,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初中毕业的网民们卸载掉快手然后去豆瓣跟文艺青年们讨论村上春树。我讨厌的是快手们一直试图把这些网友沉浸在那些低级的趣味里,或许他们出发点有多好,但客观上他阻碍了这些用户接触更优质内容的可能性。
即使普罗大众本就是愚蠢的,也不代表平台就应该去放任这种愚蠢,让所有用户变成不会思考的弱智。这就是我抵制头条和快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