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描述BiliBili这个平台用户,那是一种很矛盾的感觉。有时候觉得这些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有时候又觉得这群人要成了未来希望,那未来要完。
我不知道B站用户的年龄分布,不过根据极光开发者发表知乎的极光大数据:2017年哔哩哔哩研究报告 中对Bilibili用户的用户画像,提到B站用户的主要群体为20-24岁,其次为15-19岁,也就是90后而不是00后占主体,而且根据学历划分的话,B站用户有半数为大学生,这实在令人感到惊讶。当然这个数据比较早了,两年过去这个数据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总的来说,把B站用户称为「小学生」是不合适的,如果论受教育程度可能B站用户总体远高于中国网民的平均水平。但是吧,当开着我在看一些视频的时候,弹幕里的发言总让人觉得和上面提到的用户画像不符,总是会有一些让人感到幼稚的言论,动不动还会吵起来。有时候这群人让人看到中国年轻人的希望,尤其是当你厌烦了微博上的粉丝各种作妖的时候,看到B站的用户喜欢的东西,虽然弹幕发言有些幼稚,但还是些正常的年轻人。但是有时候,又会觉得这群人也并没有比微博用户强多少,极端起来也挺可怕的,于是又了类似「批小将」这样的称呼。昨晚看的几个视频,是关于21世纪华语流行音乐的,在这件事情上我又深深感到了这种矛盾。
起因是这么一个视频,Up总结了2000-2019年每年的冠军单曲,不知道他的排名依据是什么,但这不是重点,至少这些歌确实是那一年度最火的单曲之一。这个歌单如下:
1.勇气 2.流星雨3.他一定很爱你4.super star5.七里香6.童话7.隐形的翅膀8.爱情转移9.北京欢迎你10.爱情买卖11.荷塘月色12.爱的供养13.最炫民族风14.一万个舍不得15.小苹果16.社会摇17.演员18.凉凉19.体面20.生僻字
弹幕里的评论基本也和我一样,感到这些热门歌曲质量的下降,说实话我听到社会摇之后都怀疑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歌曲榜单上,还是当年冠军?接着换到下一年薛之谦的《演员》我忽然明白薛之谦被一些粉丝吹上天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Up主还做过每一年的歌曲榜单,在2000年-2008年的视频里,特别是出现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的音乐时,弹幕满都是「神曲」「巅峰」,印象比较深的是2004年,有些用户提到自己在那年出生,「没想到自己出生在华语流行乐的巅峰」,说明这些弹幕留言的有很多00后,他们也知道周杰伦的歌是好的,而那些大热的《社会摇》《生僻字》并不好,我是不是感到这一代年轻人的音乐审美还有救?
然后我看到另外两个音乐类视频,是微博著名乐评类博主耳帝评选的2019年最值得听的100首华语歌曲和2019年度十大现场(耳帝)首发,我不懂音乐,不知道耳帝的音乐审美到了多高程度,但个人认为他选出的即使不能算是十佳,但应该也是比较优秀的现场和音乐了。在「十大现场」的弹幕中,出现了众多的「?」表示对选出这些现场的不理解甚至是嫌弃,特别是我最喜欢的乐队的夏天几个现场,Cindy和新裤子的《艾瑞巴蒂》就差被骂「什么玩意儿了」,第一名耳帝选了新裤子改变的《花火》,一群人已经开始不顾B站传统弹幕里发表「完全不如梁博」的言论了。而「值得听的100首华语歌曲」中,因为几乎都是不出名的歌曲不出名的歌手,一大部分人表示一首也没听过,而且面对一些冷门的音乐类型直言「这都什么鬼?」,有人在弹幕解释还引起了争吵。当然也有不少理智的声音,比如评论区第一的网友桐谷散人的评论:
相比于在这歌单上寻找自己的爱豆,我更建议大家把这个歌单当成一个推荐目录。
所以就别问凭什么某某没有而某某某在上面了。每个人的品味都有所不同,涉猎范围也大相径庭。
不如从头到尾听一遍,而不是跳到自己喜欢的歌发送弹幕或者看看弹幕如何夸奖那首歌。这样会更有意义。
但看到那些问号,我刚在周杰伦音乐的弹幕里找到的信心已经凉了一半了,我严重怀疑我在这两类视频里看到的弹幕来自同一个群体,或许不是同一群人,但这些人应该足够有代表性了。对于这些B站用户来讲,他们的音乐审美或许比那些刷抖音的好——毕竟得承认《七里香》就是比《生僻字》牛——但他们和抖音神曲的拥趸也也差不多,那些人可能就是啥火听啥,而这群人,只不过是觉得周杰伦林俊杰好听,而且在音乐鄙视链中可以鄙视那些听抖音神曲的。他们在抱怨「2010之后的话语音乐都是垃圾」,「2004年才是巅峰」,实际上他们未必懂音乐,也压根不在乎音乐,只是喜欢听童年的几首歌,几个明星,喜欢以此为标签去嘲讽蔡徐坤的吴亦凡的粉丝。这种幼稚的想法我也有过,高中时听崔健,窦唯,唐朝,张楚,觉得那个时代的音乐牛逼,觉得自己出生在了「中国摇滚的巅峰」,因为那一年出了《黑梦》、《垃圾场》、《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红旗下的蛋》还有魔岩红磡演唱会这一盛事,还觉得自己出生在「华语电影的巅峰」上,因为那一年出了《活着》,《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大话西游》等一堆好电影,国外还有《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等。但那个时候的我根本没听过几首摇滚也没看过几部电影,只是人云亦云而已。连痛仰、新裤子这样的乐队都不知道我当时就觉得「摇滚已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没吧这种傻逼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是随着听的越来越多暗暗骂当年的自己傻逼。
所以,再说回「华语音乐」,真的如那些弹幕所说,越来越差吗?听众的审美是在下降吗?我不觉得,或许作为一个产业的音乐工业确实不如当年,但虽然不咋挣钱,还是有音乐人们在不断创作,耳帝能从2019年的新作品里选出100首歌,这里面许多歌曲背后可能都是一张不错的专辑,一个或几个优秀的音乐人,我相信音乐实在进步的。那是听众审美降低了吗?我觉得也不是,我甚至觉得大多数人就没有过「审美素养」这东西,大多数人只是听最火的歌,看最火的剧而已,然后从这些里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判别好坏,那100首歌为代表的音乐和音乐人从来没有进过他们的耳朵就是明证。那为什么2004我们有《七里香》,2019年我们就得听《生僻字》呢?我觉得这得感谢互联网,让垃圾歌曲(我就是觉得生僻字是垃圾)也有渠道出现在大众面前,当年传播渠道有限,只有制作精良的歌曲才有机会被人听到,即使这样,当年不也火了《老鼠爱大米吗》?大街上放的《老鼠爱大米》可比《七里香》多吧?
所以,不用感叹世风日下,我悲观地认为大多数人就没有过独立的思考,没有过审美的练习。在移动互联网年代,生产内容不再是那些专业人士的,有个手机,认识汉字就能创作内容。缺乏审美和思考的大众面对海量的信息可以挑选,不像当年信息匮乏只有传统媒体那么几个来源,于是他们凭自己的喜好选出来了《社会摇》,《生僻字》,而不是周杰伦林俊杰;也选出了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选出了各种标题党新闻,而不是《三联生活周刊》和《人民日报》;选出了《斗破苍穹》而不是金庸古龙。这些吹捧2004年的B站用户并不怎么高级,他们可能在训练自己审美的路上比抖音用户多往前走了一步,但是就停在了那里,回头满意的嘲笑身后的人,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终点。其实他们也只是无数被媒介影响,缺少足够思考的网民之一而已。他们是,在这里评判他们的我也是,我们都还要不断往前提高自己
乐观点想,其实也唯其在这如今这种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里,才能练就真正的审美,真正的独立思考。所以,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试着听听自己不熟悉的音乐,看看看自己不了解影视,读读那些自己之前敬而远之的书,听听自己不同意的观点背后的逻辑,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那位桐谷散人网友一样做一个宽容平和的人,我想B站的弹幕会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