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欧丽娟《大观红楼1》

2023.06.21 20:35

最初是在网上看到了欧丽娟老师那个著名的公开课,虽然我至今也没有看完那个公开课,但是短短几节课的视频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我看待《红楼梦》乃至看待文学作品的方式。所以当我再次想要重读《红楼梦》的时候,我自然地想到了欧丽娟老师的这套书,没想到已经出了四本,信息量之大恐怕短时间内我是看不完了,只能一点点地学习吧。最近终于看完了第一本,这一本在四部里应该算是一个总论性质,探讨了阅读的原则,红楼梦作者的出身阶级、《红楼梦》的主旨、《红楼梦》 的神话系统、谶言手法、度脱模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不想一一罗列书的内容,因为我不是一个红楼梦的研究者,记忆那些内容对我而言没有必要。我只想记录下这本书对我的一些启发。
欧丽娟老师在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阅读《红楼梦》的一些原则,提出了很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所犯的错误。这些问题让我豁然开朗,当初痴迷的关于《红楼梦》 的一些争论,比如最经典的钗黛之争,关于《红楼梦》影射清朝政治的说法,在听了欧丽娟老师的课后,一下子对我失去了吸引力。我感觉在此之后,不仅是读《红楼梦》,在看任何其他经典的时候,我作为读者的境界都提升了不少。概括来讲,就是作者所引的那句话

「不哭,不笑,也不怒骂,而只是理解」

欧丽娟老师首先让我认识到,我之前的阅读带了太多先入为主的东西,还没看过原文,心里就已经有了「反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想法了,从而忽略了文本中诸多的细节。从此我在读任何书的时候,都首先告诉自己,把之前看到的关于这本书的评论都忘掉,带着一种彻底的陌生感,不带任何预设的去读,等到读完之后,再去想想自己再阅读中是否认同那些观点。其次,虽然《红楼梦》是个百科全书,但它首先是部小说,所以理解《红楼梦》,最佳的途径依然是要通过文本,通过文学的方式去阅读。从此「红学」中的「探佚学」对我丧失了吸引力。
认识到《红楼梦》本质上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再加上莫言对长篇小说「大悲悯」的说法,我也就不再热衷于评价小说中的人物的道德问题了。《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曹雪芹显然对笔下的人物都抱有极大的悲悯。面对这样的作品,去谈「林黛玉和薛宝钗谁的道德水平更高」,「薛宝钗是不是处心积虑想要嫁给贾宝玉」之类的问题,倒不是不可以,但是实在是把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看小了,有些无聊而已。也是从此以后,我每当看到那些因为虚构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不符合某种道德规范而因此批评作品乃至作者的评论,都会有意识的躲开。因为在我看来,在虚构作品中当道德警察的行为,实在是缺乏最基本的文学审美的表现,跟这种人讨论文学艺术,实在是自讨苦吃。
一旦接受了这么一种阅读的方式,那么欧老师接下来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就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这些观点里有一些是开拓我的知识范围的,比如关于《红楼梦》的神话部分和僧道的度脱模式,之前的阅读中我从没有在意过,欧老师结合了神话学和人类学的知识去理解里面的隐喻,又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分析了曹雪芹对于传统的度脱模式、才子佳人模式以及谶言的继承和突破。这些论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更了解《红楼梦》 的伟大之处,也让人了解了更多文学甚至文学以外的知识。
还有一些具体的观点,是直接给我很大颠覆感的。欧老师从一开始就强调了曹雪芹的出生阶级以及小说中贾王史薛的阶级与我们的普通人的不同。因此不能以我们现代的视角去理解作者和作品中人物。意识到这一点,再去看一些细节,就会发现,曹雪芹,包括贾宝玉与林黛玉,从没有过我们所谓「自由恋爱」的观念。两人在整个《红楼梦》 的故事中一直没有逾越封建礼教对于一对贵族少男少女的要求。而对于《西厢记》这样的才子佳人小说,曹雪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批判的。特别是曹雪芹对于「才子佳人」模式的批判,在小说中不止一次的借由石头,贾母之口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宝黛共读西厢的画面过于浪漫,使得人们忽略了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本身的批判。再由此引伸出,其实宝钗是更加符合封建贵族礼教的女性,曹雪芹在文本中也从未表达过对宝钗的批判(当然也没批判过黛玉),甚至并不掩盖对宝钗的赞美。曹雪芹对于笔下的人物是没有绝对的好恶的,而是饱含悲悯之心的,即使是王熙凤这样的人物,虽然刻画了她贪权善妒的形象,但也不吝惜对她持家之才的赞美。因此,现代的读者可以不喜欢宝钗,但应该意识到作品的时代背景,把书中一些情节解读成作者对宝钗的暗讽就有些过了(我似乎还看到过有人通过「冷香丸」能解读出对薛宝钗的讽刺,实在佩服)。
当我看到有读者(或者公开课的观众)批评欧丽娟老师「抑黛扬钗」,并以此否定欧丽娟老师的这部作品和公开课,我实在替欧老师感到不值。读红楼梦读出了饭圈的感觉,我也是很困惑的。整本书看下来,虽然欧老师提了很多和传统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但都是有论证支持的,你可以不认同她的论证,但不能因为讨厌宝钗就否定人家的工作啊。反正整本书看下来,我是觉得欧老师有点要为宝钗袭人甚至王夫人翻案的意思,但也都是实事求是的,并没有刻意诋毁黛玉晴雯啊。这种「翻案」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封建贵族」的角度上对书中人物的一种理解,是从文本理解作品,而不一定是对这种礼教的赞赏。读者可以不认同这种理解角度,坚持从反封建角度去理解,但是无法评对某个人物的喜爱否定这种角度。但是在我看来,欧老师的角度反而可能是更加贴近曹雪芹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只有站在这样的角度去看,才更能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悲剧,从而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悲剧。《红楼梦》中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没有谁是绝对的正派和绝对的反派。简单的把人物分成「好人」「坏人」和「封建」「反封建」,是对《红楼梦》 的简化,无助于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如果让我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那就是拥抱小说的复杂性,更要拥抱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