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忘录》读书笔记

2023.06.21 20:35

译文出版社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共有米兰·昆德拉的作品15本,此刻我宿舍的书架上有其中12本,这大概是我买书最多的一个作家了,薛金星王后雄可能都不到这个数量,只可惜我至今连三分之一都没有看完。之所以买这么多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我很喜欢这个系列书的装帧设计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而且软皮书,纸质也不错,读起来很舒服,何况价格很便宜。
除此以外吸引我的当然是米兰·昆德拉这个名字了,在我不多的阅读量里,这是一个特别的作家。像我这种文学的门外汉,吸引我看小说的首先是故事,其次才是人物。但是昆德拉似乎就没有打算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而且作为一个作者它经常出现在故事叙述中间,就故事情节甚至是某一个细节展开长篇议论,这很容易让读者离开故事,当你习惯了夹叙夹议的文风(王小波的作品也有这种风格,但王小波作品里的叙述者和议论者王二也是书中人物,虽然和作者王小波有着微妙的联系,但无法把王二和作者王小波等同起来),就慢慢发现这些议论似乎是故事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作者出面的这些评论,这些故事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的意义,只有在昆德拉的分析下,这些人物和故事才有了更深刻意涵。这些人物的创立是出于昆德拉脑海中的某一个关键词,比如《笑忘录》中大学生就是力脱斯特的化身,但是当这个人物出现,他似乎又有了自己的生命,变得鲜活,这样一来,读着似乎也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人物所象征的东西以及这一意涵的复杂性。
对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我实在没有能力去读懂,里面探讨的话题远不是我能够完全理解的,但是一旦我进入了他的世界,小说仿佛有一股魔力趋势我读下去,而那些哲学般的讨论和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总是能让我想到很到却又无法表达出来,我想尝试借此文记录一下读昆德拉的感受。

第一部:失落的信

这一部分故事很简单,米雷克去前女友兹德娜处索要自己的书信,路上被警察跟踪,回家后被捕。正好最近还在读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第一节的标题是《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段追寻》,当米雷克开车出发,我就开始下意识思考,书信是旅程「声称」的目的,那「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福斯特说旅途最终的目的总是「认识自我」,那这段故事的主人公米雷克又认识到了什么?

1 哥特瓦尔德与克莱门蒂斯

以昆德拉长篇小说的一贯作风,上来肯定不是人物出场。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是「永恒轮回」,在《笑忘录》开篇是一段捷克的历史,虽然我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但是作为中国人,了解点中国近代史,还是很能理解这样的背景的,毕竟,这种故事,不止在捷克上演,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也是出现过的,而且哥特瓦尔德发表演说的照片,多么像我们开国大典的那幅油画啊。历史总是具有这么讽刺的相似性。当然我相信这样的事件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不止是捷克与中国,也不止是在共产主义的集权国家。毕竟《1984》可不是专为讽刺苏维埃写的。

2 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第二节的第一句话,直接挑明了第一节的意义所在,书名是《笑忘录》,开篇作者看来是要讲述「遗忘」了。不得不说,作为曾经经历过相似体制的国家,我们理解起这句话来好像一点也不费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那个特殊时期我没有经历过,也无法体会,但如今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被删的文章,被禁忌的词汇遍地都是。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一件事情不去谈论,难道就没有发生过吗?后来我明白了,对于物理世界而言,一件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任何外力无法改变,即使人们不谈论,他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的记忆是十分有限的,不去谈论,就不会有记录,紧随而来就是遗忘,一旦事件被快速的遗忘,那对于历史而言,那就是没有发生过。这种遗忘是可怕的,所以我想,那些敢于用各种手段打破宣传部门的控制,敢于书写事实给大众看的人是可敬的,他们在与遗忘作斗争。我一直相信,我们应该记录真实发生的事件,即使全世界都忘记了真实的历史,也不能使那个被修改的照片变成真实,但是如果没有人去记录真实,那我们的历史就真的由那些修改的照片组成了,所有的过去都是虚假的,那样的世界得有多么的可怕。

3 兹德娜的眼泪与「知识分子式的做爱」

米雷克对兹德娜为俄国领导人领导人流泪的不理解,在我读来像极了如今国内互联网上「民主人士」与「小粉红」的互不理解。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很纠结,没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想法去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诚然,米雷克可以说兹徳娜对那位俄国领导人的感情是不真实的,兹徳娜的眼泪是被宣传洗脑的结果。就像网络上的「民主人士」特别是香港台湾地区的年轻人们,认为大陆这边每一个说共产党甚至大陆一句好话的人都是被洗脑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那种感情真的是不真实的吗?我自认为不算一个「小粉红」,但是面对一些很煽情的「国家叙事」时,我也会被感动到,那种感觉对我而言时真实的,而且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便强加给我的。我知道国家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但同时我也为她的巨大进步而骄傲,但让人感到不快的是,我看到太多的人因为看到其中一面而刻意忽视甚至否认另一面。抛开这些都不说,那理性的想一想,我是否有理由为国家的巨大进步感到骄傲,如果我们可以为歼20感到自豪,那为什么兹徳娜不能为俄国领导人逝世而流泪呢?这或许就是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吧,或许我可以把兹徳娜看成是集体主义的,而米雷克是个人主义的,对于一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而言,领袖去世和国产飞机确实都是与他个人的感动无关的。但是,兹徳娜的情感真的值得嘲笑吗?或者说,「小粉红们」的盲目爱国热情,真的比某些「民主人士」对民主自由的追捧更可笑吗?
一大段跑题只是借昆德拉的这个人物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困惑,昆德拉因为他的经历,肯定不会赞成兹徳娜,过去的我也会嘲笑这样的行径,但是如今我犹豫了,或许无论是集体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罢,都是意识形态,谁也不比谁天然地高级,可怕的是在任何一条路上走极端。
说回文本,兹徳娜批评米雷克做爱像知识分子,给一个具体的行为扣一个政治大帽子原来也不是我国独有,做爱这个场景我想是昆德拉故意做的夸张。但我关注的是昆德拉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辱骂的词语的解释。再次的巧合,连「知识分子」这词作为骂人的意义都与我国是如此的相近。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