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翻看《红楼梦》了,边读边写下一些临时的想法,没有什么条理权作记录。读的是三秦出版社的版本,注释里有一些重要脂批,也有一些词汇的解释,还有插图,是个便于入门的版本,前八十回以甲戌、乙卯和庚辰三本为底本,以程高本后四十回补完全本。穿插地也对照看了点人民文学地那一版。前后阅读时间跨度挺大的,所以前后画风变化挺大。又可能是阅读过程中总是关注脂批了,自己写的一些句子语气都有点不自觉模仿批书人了,读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也不改了,权当一笑。
第一回
贾雨村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说实话感觉真的一般,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联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我是真的惊艳到了,把自己的表字嵌到联句里,一看就是抱负不浅啊,当然第一次读到这里时我也还不知道贾雨村是个小人。重读是再看到「玉」和「钗」两个字,就很难不想到黛玉和宝钗了,不知道曹公是否是故意的,但一旦看了后面第五回,玉和钗两个字就真的不由人不多想了,如果真有这层隐喻,那「玉」求善价(善嫁/善家?)「钗」待时飞就有点意思了,当然这都有点过度解读了,但是读《红楼梦》的一大乐趣不也正在于此吗?当然我还是觉得根据这句话得出薛宝钗嫁给贾雨村这种结论是在胡说八道。
第二回
重读第二回,之前的关注点都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关注点在贾府的显赫。说实话当时没觉得这家世有什么,如今网络小说的主人公不也动不动就是首富吗,古代小说里不也经常出现宰相千金吗。后来关于红楼的文章读多了才知道,《红楼梦》可能真的是古典小说中唯一一部真实反应古代贵族生活的,因为曹雪芹真的是在那种富贵家庭里生活过的。读《红楼梦》真的不能用如今我们的观念去理解里面的人物。
贾家开国功臣,兄弟二人都被封国公,在贵族里都算是显赫的了,这样的地位估计比真实的曹家都要高吧,毕竟跟康熙关系再铁,你也够不上国公的封号。重新读这一回,特别注意到林黛玉的家世。之前一直觉得林黛玉很可怜,没有想太多,但是,林黛玉祖上是列侯,只不过到了林如海这一辈才没有了爵位,但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还被钦点巡盐御史,所以曹公这是给了林黛玉一个完全不亚于贾宝玉的出身啊,论血统是钟鼎之家的贵族出身,同时也是书香门第,林如海探花出身,天子门生,又是负责弹劾百官的御史大夫,能被皇帝命令负责盐政,那说明还是皇帝亲信的人。这说明在朝廷里,林家比贾家要吃得开啊,贾家虽说是个显赫的贵族,但是也在逐渐没落,唯一有实权官职的贾政也不过是个工部员外郎而已。这么比起来,宝钗的出身是要比黛玉差一丢丢了。
另外林如海和贾敏有过一个三岁的儿子早夭了,贾敏死后林如海居然说自己无续弦之意,想来二人应该挺恩爱吧。
再次本回提到黛玉此时五岁,说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只有六岁,但第四回宝钗来时提到薛蟠十五岁,宝钗比薛蟠小两岁也就是十三岁,那第四回时宝黛二人绝不是六七岁的小孩子了,至少也带十一二岁了。一回书长了这么多,可能是《红楼梦》的一个小Bug吧,当然后面整本书如果仔细理一下时间线应该也是说不清的,但读的时候可是一点也觉不出来,或许这就是梦吧,梦里哪有那么清楚的时间概念。
最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贾家的人员问题,比如说贾家老姊妹四人,除了贾赦贾政和贾敏还有谁?当然这个不重要。比较重要的是贾赦有俩儿子,贾琏是长子,为啥没提老二,以及贾琏明明是长子,为啥叫琏二爷,从贾珠那里算大排行?那宝玉的宝二爷就不对了,反正这个排行很别扭,我们就这么接受得了。至于贾赦是长子而且袭爵位,荣国府却是贾政掌权,据说这和红楼梦原型曹家的事情有关。我对这些的态度是不去细究,哪怕就是曹雪芹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毕竟红楼梦没写完嘛,即使有这些「错」红楼梦依然是最伟大的中文小说。
第三回
贾雨村托林如海又转托贾政,谋了个应天府尹,我上一回大概有些低估贾家在官场的影响力了。
林黛玉进贾府那是进了中学课本的名段落,没什么可说的了,我只想说《西江月》二首我是真的看不出作者的明贬暗褒,在我看来,曹雪芹就是在骂贾宝玉,也是在骂年轻时的自己。「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我仿佛能看到暮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回忆自己家族的衰落时那种深深的悔恨。
第四回
一开头介绍了一下李纨,这人在之前读时没啥存在感,但是十二钗之一,后面需要多注意。
薛蟠的案子都已经很熟悉了,贾雨村是小人也不用多说。但是护官符还是挺有意思的,之前没注意,护官符写明了,贾家有二十房,另三家也有十几房,是真正意义的大家族,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只是这个家族最核心的成员而已。
刚注意到一个小细节,贾雨村看护官符,有人报「王老爷来拜」,贾雨村出去一顿饭功夫也不知干了啥就回来继续和门子讨论。这里这个「王老爷」一笔带过,很不起眼,但在这里没他也不影响,有些小突兀。但又一想,薛蟠的娘舅就是王家啊,贾府知道薛蟠的案子,就是王夫人和王熙凤通过金陵的来信,王夫人和王熙凤一块看信,说明信来自金陵王家。我们只看到台前的门子替贾雨村出主意,估计台后的王老爷也没少做贾雨村的工作吧。
第五回
剧透整部书结局的回目,解读已经很多了,我也看不出什么新鲜玩意了。只是有点感慨一些读者和评论者。看过无数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吵起来的网友(林黛玉的粉丝可能更多一些),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公开课和《大观红楼》的书,因为对薛宝钗很高的评价没少被人骂。最近看一部言情剧《下一站是幸福》,看到许多评论女主怎么渣怎么恶心。我是实在不敢苟同这种看待文艺作品人物的态度。或许拿《红楼梦》和一部普通的电视剧比很不合适,但是我真的觉得那些看完《红楼梦》只会骂林黛玉「作」,骂薛宝钗「装」的人,真的比看言情剧之后只会骂男女主人公「渣」的人强不到哪里去。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是我们也不能这么陷入到一个虚构的人物上去吧,一部言情剧或许就是为了塑造一个贱人女二号,你去骂骂也就罢了。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曹雪芹的境界没有那么低,他压根不会那么针对某一个主角各种角度的讽刺,红楼梦里没有几个绝对的反面角色。用莫言对长篇小说的说法,红楼梦是有「大慈悲」的作品。对第五回每个人的判词和红楼十二曲,曹雪芹对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深深的同情,也有很高的赞扬。是的,红楼梦没有回避这些人物的缺点,但在第五回里,曹雪芹给这些人物的,是对他们才情的赞美和对他们人生悲剧的同情。不抱任何立场看这一回,「停机德」和「咏絮才」,「山中高士晶莹雪」和「世外仙姝寂寞林」,哪里有什么高下之分呢?作者心中两人是并列的,作为读者可以有不同偏好,但为了两个人物非要争个孰高孰低真的没必要。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很经典,但总归是两个虚构的人物。
当然了,虽然薛林二人在曹雪芹作品中是并列的,我觉得在贾宝玉的爱情里肯定不是,证据就是十二曲的第一支「终身误」。同时最后和贾宝玉结婚的是薛宝钗,两人举案齐眉但到底意难平
第六回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从正式故事的一开始,曹公就用一个农村老婆子的视角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一个绝对的贵族家庭,和普通小老百姓不是一回事。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是进入中学课本的精彩回目,没什么好评了的。对于前面「初试云雨情」只想说一句,贾宝玉确实是「古今第一淫人」。以及那个时代的丫鬟是有多惨,像袭人这样的都已经算是最好的待遇了。
另外,总觉得王熙凤和贾蓉那段两个人不太正常,是不是曹雪芹增删过程中没删改干净,遗留下这段不清不楚的对话。
第七回
送宫花和初见秦钟两件主要事情,送宫花一事就带出了宝钗的冷香丸,香菱第一次在贾府出场,以及冷子兴的官司(冷子兴这人居然还和贾府有关系)一系列小事,还顺带描写了贾府几个小姐,特别给惜春同学早早埋了个伏笔。当然最经典的就是黛玉的表现啦,林黛玉「作」最出名的例证之一。确实这里从这里看我也觉得林黛玉反应有些过激了,但是想想此时林黛玉可能只有十一二岁,又是寄居别人家,性格会敏感一些也不是不能理解,又加上前文也提到了,她自己可能也感觉到了下人们更喜欢薛宝钗,一个被老祖宗疼又被表哥惯的小女生在这种事情上发点小脾气也不是不能理解。当然了这都是站在一个现代人视角去看。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或许迎春探春那种才算是知礼数的贵族小姐吧。再想想林黛玉六岁刚进贾府时的表现,差距有点大,可能在贾府林黛玉太受宠了吧。
另外,按照薛姨妈的吩咐,应该是最后四枝给王熙凤,即使不考虑薛姨妈的话,林黛玉是客,也不该最后剩给黛玉吧,这么一想周瑞家的却是做的有点问题,在阴暗一点,周瑞家的是王熙凤的人,或许也是在无意间讨好主子吧。
至于「贾琏戏熙凤」我一都不明白贾琏在这回没出场啊,仔细读才发现,贾琏人没出场,但是周瑞家的听到了两人在屋里的笑声,只能说曹雪芹写东西真委婉含蓄,简单几句话就点到题了。不过这么小的一点事情为啥要放到回目里呢?有什么深意吗?是说贾府如今白昼宣淫,实在堕落了?
见秦钟一段,小时候读我就觉得这二人的友情哪里怪怪得,这次看才觉出来,这二人第一次见面那简直是一见钟情好吗?这哪是志趣相投啊,分明是两个颜控啊,看对方长得帅就相见恨晚了。感觉回末联句吐槽的最准——「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最后,一个知名段落,焦大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爬灰我懂了,养小叔子的是怎么回事?骂得是谁啊?王熙凤?尤氏还是秦氏?
第八回
贾宝玉去梨香院一路还引出一堆龙套,让我们看看贾府都有些什么人,这叙事能力真是厉害,另外也让我们知道,贾宝玉虽然在家里不成器,但在外面还是挺有名气的。
至于正文比通灵,「金玉良缘」cp正式出场。之前看有人说薛宝钗的金锁就是薛家故意编造出来造舆论的,想要把薛宝钗嫁入贾府。我是实在不敢苟同,薛宝钗上京是为了入宫当陪侍,此时薛宝钗应该还没落选。更重要的是,莺儿话里有个细节,「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是「癞头和尚」所赠,巧合的是宝玉的八个字也是癞头和尚所刻,但是,宝玉的玉是落草带着的,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刻上去的。所以薛家即使为了编造一个金玉良缘的说法,应该也不会编出癞头和尚这么一出。所以金玉良缘这个说法,应该也是僧道组合渡化的一部分,或许应该作为谶言或者神话部分来理解。
后半段是名场面,黛玉那哪是半寒酸啊,那简直是就是山西老陈醋啊。当然啦,想想两个人才十几岁,这对话还是很可爱的。特别是黛玉让宝玉和李嬷嬷怄气,问宝玉「你走不走」还给宝玉戴斗笠,回去之后还说宝玉的字各个都好,这些小细节简直太可爱。如果把红楼梦当言情小说看,这半回虽然弥漫着酸味,但是糖也是很多很甜的。
摔茶碗那段据说是后四十回某些情节的伏笔,特别是茜雪这个人物,但我实在看不出啥来。最后一部分是秦钟拜见贾母,引出后面学堂的事情,还补充了一下秦钟的家世。
第九回
接上回,宝玉秦钟终于进了学堂,然后就是闹学堂了。贾政问李贵一文我是实在不能理解古人的笑点了,但是这一回倒是给李贵这个小角色画了像。后面学堂里的事情,我只想说清朝时候「龙阳之行」是有多普遍啊,学堂里十几岁的学生就为这事争风吃醋还大打出手了,骂得字那叫一个脏啊,红楼梦主要写清净女儿之地,但出了贾府后院,肮脏的东西也就来了。
闹学堂一事,茗烟最出彩了,但同时贾蔷,贾瑞,贾兰,贾菌等贾家子侄也在此出场了,人物各有性格。特别是之前看书时不留意,茗烟大闹学堂这事儿是贾蔷挑唆的,但这家伙立马就走了,事后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更有意思的是贾兰,贾宝玉那边出了事情,贾菌都坐不住了,贾兰这个亲侄子居然倒是淡定的很,看来这孩子真随他母亲。
第十回
金寡妇一段文字,在我看来就是个过渡,引出后面秦可卿的正文。但是这个过渡实在是巧妙,跟着从这么一个小人物的行动,视线从学堂引到了宁府,尤氏一段话,即对读者交代了秦可卿的病情,也堵住了故事里金寡妇的嘴,学堂的风波至此了解。然后金寡妇退场,此时的焦点放到了秦可卿的病,然而又在谈话间为两回后宁府寿宴做铺垫,而且贾珍夫妇的话语里,他们是真喜欢这个儿媳妇(至于为啥,秦可卿的各方面优秀是一点,贾珍和秦可卿的特殊关系是一点,至于尤氏,估计就真是喜欢这个优秀的儿媳吧),一段文字的安排堪称绝妙。
后面张太医看病应该是更关键的文字,但是我实在不懂中医,那一套理论我也看不出来秦可卿到底是为啥死的。至于这个张太医明明不是太医院的医生为啥叫太医,我就更不知道了,我就当他是尊称了,秦可卿的婆子说「家里现有的几个太医老爷」估计也是尊称吧。至于关于「废太子」的阴谋论,我实在是觉得想多了,有着功夫去红楼梦里猜,都不如去清史稿里找真相。
第十一回
宁府寿宴,王熙凤和秦可卿会面,贾瑞倒霉的开始,都挺顺的。注意到三件事情:一是王熙凤的口才,一次是解释贾母不到场的原因,一次是「心想神知」的俏皮话。二是王熙凤和秦可卿的关系是真的好,从前面送宫花一文,王熙凤收到宫花先送给秦可卿就已经在铺二人感情了。三是,合家男人在贾赦贾政走后到别处看玩意儿,在场女眷都知道他们「还不知道做什么不正经的事呢」。宁荣二府年轻一代的男人堕落由此可知,说不定贾宝玉呆在女人堆里还真是最正经的那个呢。
另外这一回中女眷听戏,出现了戏名,以《红楼梦》的习惯,这里面肯定有什么深意,但是我实在不懂这些传统戏曲,看注释也猜不出来具体预示了那些人的命运。大致看的话《双官诰》可以说是贾家如今的荣华富贵,《还魂》大概可以指代宝黛两人的爱情吧,《弹词》讲的是大唐由盛转衰时的故事,结合前面《双官诰》,这个由盛转衰的感觉就有了。
再次一件事,王熙凤劝秦可卿时说「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这也难说了……」一语,说明在红楼梦的年代人参已经是名贵药材了。记得之前在哪里看到过一篇介绍人参成为名贵药材的历史,好像人参真正成为名贵药材是从满洲入关之后,正好荣宁二家正是入关而来的满人后代。
第十二回
著名回目,「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一回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毒辣之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不只在于他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本身,而在于他刻画人物时对每一个人物都饱含悲悯之心,我想曹雪芹的是有莫言所说的「大悲悯」的人。他写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但也写秦可卿的持家之才。对于王熙凤,从林黛玉进贾府时那个先声夺人的出场,到「贾琏戏熙凤」的暗笔,直到这一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作者在回目里直接用了「毒」字来评价王熙凤的行为。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确实一般,但是她同时也是维持着贾家的日常生活的人,后面曹雪芹也正面刻画了她的才干。对于笔下的人物,曹雪芹从不忽略他们的闪光点,但也从不避讳她们身上的问题,或许这才是人性吧。对贾瑞的毒设相思局的,对宝黛二人极力爱护的是一个王熙凤,私放高利贷牟利的和为荣国府生计费尽心机的也是同一个王熙凤,《红楼梦》里的人物都如同王熙凤一般,是立体而又复杂的,所以才能称为伟大的小说。
几个小关注点:
- 王熙凤对贾瑞说「(你)比贾蓉、贾蔷两个强远了」,潜台词就是王熙凤暗示自己想跟这俩人有点啥,但是这俩人不如贾瑞上道儿。那么问题来了,王熙凤到底跟这俩人有没有不正当关系?因为刘姥姥那一回对贾蓉和王熙凤的描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里面有事。
- 最后一段,林如海重病,林黛玉回家。这里写到「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我觉得可以品出两层意思,一是贾母真疼黛玉,一定要有人送她,并且必须把她带回来,生怕林黛玉回家之后常住;而是定要贾琏去送,说明荣国府内,贾母不止十分看重王熙凤,而且看重贾琏,毕竟我们看到王熙凤掌管家里大小事务只是内宅,外面的事物都是贾琏负责的。
第十三回
这回似乎也挺有名的,毕竟秦可卿这个人物的谜团就集中在这一回,我只记录几个小问题:
- 王熙凤到底有没有采纳秦可卿亡魂的建议?
- 写秦可卿丧事,为什么从宝玉写起,用贾宝玉的视角进入宁国府?而且为何宝玉听到秦可卿的死讯会吐血?
- 贾珍的反常举动?即使考虑到贾珍和秦可卿的不正当关系,他的行为也有些过了,所以这回真的是曹雪芹在删掉「淫丧天香楼」后故意留的破绽?
- 「秦氏恭人」这个错误实在不知道是怎么出来的,按理曹雪芹绝不会犯如此错误,而在小说这个关头的情节上故意放这么个破绽来反讽什么也实在不太像《红楼梦》的风格。
- 贾蓉的履历:原来「履历」这个词早就有了啊。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到贾敬是「乙卯科进士」,贾家的没落不可不说和「降等世袭」制度有关,随着世袭,贾家所承袭的爵位越来越低,在朝廷上的实权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却还要维持国公府的排场。可以说贾政等人寄希望于宝玉的读书科举也是为了复兴家族吧。如果贾家能出一个林如海一般的子孙估计就不会这么快的衰败了,但可惜,贾政没能走科举之路,好容易贾敬有了功名,居然去修仙了,也是可叹。
第十四回
这一回虽然回目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但实际上这两个个事件都没占用多大篇幅,主要还是写秦可卿的丧事,写王熙凤如何协理宁国府,所以主角还是王熙凤,有两个地方觉得挺有意思的:
一是王熙凤收到林如海去世的消息,对贾宝玉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王熙凤开来时真疼宝玉,也是一直支持宝黛的婚姻啊,在这时第一时间想到居然是宝黛的感情问题。更绝的是贾宝玉那句「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得怎么样呢」这绝对是真爱啊。
二一个是这事之后王熙凤打听贾琏的消息,可以看出虽然王熙凤这人性格这样强势,但是真关心老公,贾琏和王熙凤的感情此时还是不错的。
第十五回
开头接前文北静王和宝玉的段落,看得出北静王是真的挺喜欢贾宝玉的,也不知贾府有没有借此攀上这个高枝。
后面接着写出殡途中宝玉的见闻和王熙凤的行为。「弄权」一事算是日后王熙凤的罪名之一吧,不知在古代这种破坏婚约的事情是不是特别严重。农庄里二丫头一段挺有意思,特别是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真是让人觉得十分奇怪。但比秦钟强多了,「此卿大有意趣」这句话实在是太油腻,虽然贾宝玉也是淫人,但他的表现是二丫头离去就「怅然无趣」,离开时「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真的觉得秦钟配不上贾宝玉。而且,这是你姐姐在出殡啊,你居然还有泡妞的心思,更牛的是这孙子后面还真的去泡妞了。
另外,贾宝玉抓到秦钟和智能,要找秦钟「算账」,晚上入睡后没有写两人的事情,作者在这里居然推脱说通灵玉被王熙凤拿走了所以没看到贾宝玉和秦钟算什么账目,我简直笑喷了。
第十六回
张李两家之事虽一笔带过,确是带出一对痴情之人,如本回的回前墨所言「 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而后凤姐胆识愈状,亦不知还会有多少此等悲剧。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迎来红楼梦的第一个戏剧高潮,也是贾府最后的鼎盛。作者偏偏在如此的大喜事里穿插几件小事,智能儿私逃进城寻秦钟,于作者眼中肯定是一件有碍礼教之事,但倘以今日眼光去看,智能儿有此种行为,对于秦钟可谓真爱了,有如此胆量也算至情至性之人,可惜秦钟只为人我是委实地看不上,总觉智能儿所托非人,实是可惜。
当然智能儿一事却是为了引出秦钟之病,古人的医疗水平实在有限,且这些公子哥儿的身体素质也是不行,年纪轻轻得场病便一病不起。宝玉在此时的表现却是值得注意,这也是他为何为宝玉之缘故。姐姐元春晋封,全家人的大喜事,他如若无闻,因朋友之病怅然如有所失。再后传来黛玉一行的消息,他只闻得「黛玉平安」,余者便不在意了,不愧是情圣。
凤姐与贾琏一大段交代了很多事情,如香菱的境遇,省亲之事,大家族里的那些徇私舞弊的事情等等。关于修建大观园,当然是本回重中之重,毕竟大观园才是红楼梦的正文,它的选址修建必然重要。但我有个小疑问,贾家由自家花园扩建省亲别院,而非如吴贵妃那样另外选址,是不是也有为了省钱的缘故呢?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露脸地一会,难得看到贾政这个老古板可爱的一面,明明对宝玉的才华很满意,故意让他在众人面前显才,嘴上却还要打压一下不让宝玉得意忘形。
本回另一件事就是把大观园的情况仔细描写了一遍,特别是宝玉,黛玉和宝钗等人的住所,把后面情节的主要舞台搭了起来。
第十八回
很奇怪的与第十七回共用一个回目。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一件大事,也是贾家最后的繁荣。曹雪芹家当年是接过康熙皇帝的驾的,估计这一会也只有曹雪芹能写得出了。各种礼节之庄重繁复实在让读者目不暇接。
小时候读这一回关注点总在后面几个人写诗的部分,如今看宝玉等人那几首应制之作,水平实在不及前面宝玉题得的对联。当然黛玉替宝玉写得那首确实不错,甚至比自己写的那首更好。不过想想也对,在那种大场面下,宝玉这样的小孩子又能有什么样的发挥呢?
现在再看这一段,更吸引我的反倒是贾元春与亲人们相见的场景,贾家花费无数财力物力,建成这一大观园,只换来元春省亲这一晚的时间,中间大多数时间全部都在履行那繁复的皇家礼仪。贾妃与贾政父女的对话,当年看时只觉得贾政这人也太假了,跟自己闺女说的全是些颂圣的话语。如今读来竟是一回中最能打动人的段落,因为贾政和元春的身份,贾政在那种场合只能这样「无情」的话。那句「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黎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大概是作为父亲的贾政唯一能对女儿表示关心的话了,我相信贾政是强忍泪水说出这句的。